首页 融资租赁 货币政策有哪些主要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货币政策有哪些主要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融资租赁 2024-04-24 17:45:02 970 金融资讯网

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主动。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计划在3.6%以上,财政赤字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些措施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心。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今年以来,本行多渠道开展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

一:财政政策有哪些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有哪些主要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采购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五种财政政策手段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手段五: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

国家预算。财政政策目标主要通过确定预算收支规模和平衡状况、安排和调整收支结构来实现。

税金。主要通过税种和税率确定和保障国家财政收入,调整社会经济分配关系,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政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分配公平。

金融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投向和流向,达到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财政补贴。它是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或间接向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提供财政补贴,以达到稳定和稳定发展的目的。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稳定。

金融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包括在境内发行公共债券和特别债券、在境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使用预算资金等。实行营业额等有偿使用形式。

金融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对财政政策进行法律认可,并依照法律规定诉诸司法机关审查和制裁各种财政违规行为(如逃税、违反税法抗税等),以保障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金融监管。它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五项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直接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成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作为亚洲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将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从当时国内经济形势来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失业压力加大;与此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我国出口低迷。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大降低,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已进入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面对前所未有、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决策,实施增加国债、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等措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促进扩大消费。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2、积极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近七年。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克服滞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大规模国债投资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而且抑制了通货紧缩。1998年至2004年,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5至2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8.56%,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二)优化经济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国债资金直接投资、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部分产业结构发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增加就业。七年来,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和配套项目建设,累计新增就业700万至1000万个,对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

(四)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安排中西部地区财政优惠资金,实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六个小项目,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营商环境。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得到一定改善。

总之,积极财政政策作为逆周期宏观政策,基本适度,对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3、负面影响

一、积极财政政策成效明显,但效果快速下降。

去年8月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998年,三、四季度GDP增速分别达到7.6%和9%,全年GDP增速7.8%。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正常:

(一)一季度GDP增长8.3%,低于去年四季度,但比去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0.1%,比上年同期加快1.9个百分点。

(二)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开局良好,投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从各行业投资增速看,一季度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大幅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分别由2.2%和55.8%提高到4%和61%,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由42%下降到35%。变化趋势符合当前产业政策趋势;***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其中预算投资增长67.8%,国内贷款增长38%,债券融资增长8倍,自筹资金增长12.1%。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近30%。(三)一季度市场销量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同比增长26.1%。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21.1%,占收入增长的35%;二是从加强征收管理、大力防范和清理欠款方面看,税务稽查缴费收入同比增长38.5%,占收入增长的12%;三是严厉打击走私活动,确保海关进口税收大幅增长,其中关税同比增长144.4%,海关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增长同比增长107.1%。海关税收入的增长占全部收入增长的40%。(五)金融运行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继续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哪些

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包括增加***购买、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例如,今年我国实施的主要财政政策有:

一是扩大国家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底新增中央公共投资104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公共投资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2.推进税费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结合税制改革和优化,实施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09年为企业和居民减轻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加大财政补贴规模,着力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

三: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哪些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控制物价、保持稳定就业,推动经济总体向好,提振信心、扩大内需成为重要抓手。扩大内需方面,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促进全社会投资。当前,如何更加高效有效地扩大内需,让中国经济重回正轨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和社会民生,也关系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顺利推进。

一、扩大内需是稳增长、应对国际变化的要求。

学术界、工业界和政策部门就国内外需求、消费和投资进行了讨论。总体而言,认为中国经济应从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事实上,经济驱动力与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和国家重大战略密切相关,没有绝对对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较低。通过出口全球市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其强大的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优势被用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迅速下降,中国共产党推出扩大内需措施稳定经济和就业。然而,近年来的疫情使外需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的出口份额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1、2023年,外需下降,总需求不足,需要扩大内需稳增长。

202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特别是外部环境面临不利变化。从外部看,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经济将从滞胀走向衰退,外需可能下降甚至负增长。2022年9月至今,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持续低于50%,处于收缩区间。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越南、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的出口增长均出现负增长。其中,韩国连续8个月负增长,5月份负增长-15.2%;2023年1月至5月,越南出口同比下降11.6%;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1.6%;同比增长2.5%,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12.2%。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仍可能以能源供应冲击、输入性通胀等形式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从内部看,消费者信心依然低迷,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房地产市场回暖仍需时日;民间投资增速低迷,市场预期低迷。同时,2023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再创新高,达到1182万人。就业压力巨大,稳定经济增长任务艰巨。因此,扩大内需成为对冲外需下降的重要途径。

二、逆全球化格局、发展与安全协调需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短期内很难重返全球化。不仅会降低全球经济和各经济体的运行效率,还可能面临我国一些核心关键环节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对实现更安全的发展带来挑战。为确保中国经济在极端情况下正常运转,更好协调发展与安全,充分发挥中国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必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将发展与安全结合起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战略方向已经确定,实施方法和具体措施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扩大内需关键是提高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因此,要多角度提振信心和预期,避免宏观政策相互冲突,增强合法性和可预见性,避免政策过度波动。其次,要防止不可持续消费和过度投资、无效投资。第三,扩大内需不仅需要短期的政策措施,更需要中长期的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是财政政策发挥主导作用,货币政策发挥辅助作用。财政政策不仅是反周期的

调整效应还具有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功能。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政策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货币政策宽松,但社会融资规模依然低迷。第五,实施财政政策要以支出为主、收入为辅。在采取支出政策时,政策将带动相应领域的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一方面改善民生福利,另一方面带动经济新周期。在采取收入政策时,虽然政策传导顺畅,企业和居民现金流有所增加,但由于订单不足、居民预期不高,收入政策不会转化为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行为,可能会导致收入政策的不确定性。宏观税负下降,债务上升,经济产出有限。因此,在税收政策上,减税降费的重点应从追求规模转向实效,以落实既往政策、稳定宏观税负为重点。

2、财政逆周期调节和扩大有效投资

消费和投资是相关的,它们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对立的。有效投资和增收型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投资活动短期内形成经济需求,但从中长期来看,形成经济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最终服务于消费。投资活动转化为员工收入,会带动消费,消费又可以带动投资。不同类型的投资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可以带动制造业投资。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

一般情况下,制造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中下游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政策传导渠道较长,影响相对有限。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益较低,且需要财政支持,与财政政策高度相关。房地产投资由于其高杠杆性,主要与货币政策相关。货币政策通过开发贷款和抵押贷款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房地产市场的销售。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不能对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产生作用。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灵活协调,实现三大投资的有效结合。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可直接投资农林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私募基金预算中的专项债券可直接用于产业园区、新型基础设施等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2023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加大力度、提高效率”。要保持一定规模的赤字和特别债务,赤字率可以超过3%,以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在投资方向上,要向“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倾斜,扩大专项债券投资范围,避免出现“钱跟着项目走”的问题。

其次,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与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市场信心低迷有关。财政政策有必要采取措施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投资复苏。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影响上下游产业链和就业范围,对2023年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金融可设立救助基金或与货币政策联动化解风险解决项目滞后和房地产现金流中断的问题,通过“保楼房及主体交付”提振市场信心。此外,财政部门可适当调整相关税费,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稳定市场价格,刺激居民消费预期,促进销售。当然,2023年需要特别注意防范房地产风险金融化,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

第三,近年来制造业投资增速较高与出口和高技术投资增速较高有关。随着出口增速下滑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低,制造业投资受到抑制。而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进一步鼓励高新技术投资和传统产业升级,从而扩大投资规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财政支持拉动消费、促进内循环潜力巨大

消费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因此解决消费问题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金融可以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维度支持扩大消费。

短期内,发放消费券或现金补贴可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但缺乏可持续性,可能面临地方财政困难等现实问题。如果发放消费券或现金补贴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就会加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使地方政府难以同时处理“三保”等问题。另外,根据我国现行税制,中西部地区实施消费税计划将导致财政收入流失到东部地区,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消费券的发放只是实现了消费节奏的转变,并没有实现消费总量的扩张,因为居民的内生收入并没有增加。

因此,短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共同承担扩大消费的支出责任,并按地区按比例分配。例如,向东部地区发放消费券或现金补贴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享比例可以为2:8;中部地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担比例可以为5:5;西部、东北地区,中央与地方分摊比例可按5:5。共享比例可以是8:2。同时,降低相关产品税率也要谨慎。

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振问题,需要从中长期制度改革入手,特别是充分发挥金融在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结构中的作用。财政支出。

首先,改革政府、企业、居民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增加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民工边际收益。消费倾向。

其次,通过税收、社会保障二次分配、鼓励慈善捐赠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推动个人所得税由综合分类征收模式向综合征收模式转变,避免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税率差异。同时,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征收、管理和处罚。在房地产方面,应尽快开征房地产税。此外,需要加快遗产税和赠与税的研究和探索。

最后,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政支出从“物”类投资转向“民”类投资,即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民生福利支出。通过财政投资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财政支出中,要加大对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投入。

综上所述,金融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财政支持和调控,可以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同时加快我国经济转变为新的发展方式。金融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资讯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467号-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