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贷款利率 为什么说金融体量大,体量大的产业

为什么说金融体量大,体量大的产业

贷款利率 2023-12-27 08:00:13 77 金融资讯网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为什么说金融体量大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为什么说金融体量大以及体量大的产业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亚洲三大金融中心

别说是在亚洲,就连在国际上香港也是很有地位的。香港是全球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之一。是继纽约、伦敦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为什么说金融体量大,体量大的产业

东京都市圈人口3670万,东京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这里。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道交通枢纽,金融业和商业发达,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繁。素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区。

新加坡市区也称中央商务区位于新加坡岛的南端。这里是新加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珊顿道是新加坡商务区的主要道路,是新加坡的金融中心。

上海GDP居中国城市第一位,亚洲城市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京。上海亦是全球著名的的金融中心,世界上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在解放之前,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第一。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货交易中心,仅次于芝加哥。上海几乎囊括了全中国所有的金融市场要素。

首尔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极高城市之一。虽然首尔仅占韩国面积的0.6%,但其GDP却占全国GDP的21%。

二、金融开放深度解析

1、一、中国金融发展的市场化逻辑和宏观定位

2、中国现代金融体系走到今天实际上在市场方向和形式内容上大体都和西方差不多,因为这些东西毕竟都是从西方资本演化出来的现代经济学内容,但有一点我们又和西方始终存在差异,那就是功能定位上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

3、西方现代金融的作用是优先服务于精英供给述求的,这和他们以技术垄断为主的企业形态发展和市场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在优胜劣汰原则下几乎绝大多数的金融逻辑都偏向了聚焦。而我们中国的金融发展则完全不同,我们在经济要素的定位中是把金融作为辅助实体产业分工的,大部分的金融刺激作用都是为了作用于实体产业前端,刺激抬升企业效率和市场供给关系,因而相对于西方金融体系的尺度,我们往往偏向于宏观全面扶持。

4、这种宏观定位决定了中国金融的发展不可能像西方一样始终走在前头,我们需要根据实体产业节奏和经济发展阶段维持金融的贴合度,因而中国人如何看待自身的经济发展逻辑决定了中国金融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5、梳理过去中国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金融产业虽然在不断进化,但实际上仍以一种相对保守的姿态试探性实践摸索,效率和水平的抬升速度实际上和西方层次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在金融中国化的要素市场应用中,这种差距始终桎梏中国人理解金融的市场发展,看不懂自身的水平,也无法衡量自身的位置。

6、由于金融管控的审慎态度,我们对于金融关系的梳理完全仰赖于自身的认知,在一个缺乏对比参照的环境中,我们是无法了解进步与否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金融体系踟蹰不进且希望金融开放的原因。

7、另外就是在趋势转化上我们当下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如果单纯依靠自身金融的力量难以支撑未来形势的发展,扩大开放来引进各类资本共建是必然的选择。流动资本是市场经济构筑下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力量,它会以自我形态的演化来推动各种产业的趋势深度发展,带动各方效率参与,形成内容共振,最终促使市场环节和渠道不断更新换代。

8、二、阶段性开放和全方位开放的节奏:金融参照下的推动力量

9、但说开放实际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国家宏观战略,中国的经济开放实际上一直都受很多要素环境影响。一来是西方的封锁限制,他们的经济秩序主导并不希望整个中国真正完成蜕变形成强大的合力,只希望中国作为优质制造业转移的加工厂为他们的市场和产业链提供服务。其二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经济逻辑突破需要统筹,在阶段性需求和全局宏观节奏上投入什么样逻辑的金融手段,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考量和均衡的核心,但在实践过程中总是缺乏一个规划标准。因而中国金融虽然一直都在提改革和开放,但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内容去改革和开放?这个尺度实际上一直都是难题!

10、过去我们参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透过市场填充的逻辑以及尺度,先建框架再完善内容,但是这种阶段性的金融供给实际上有很大的弊端,它一定程度上无法跟随中国高速发展的体量经济,而且它本身也带有体量为主的特色,因而我们会看到中国大部分的金融产业都是形似西方却很难在效率上赶上西方。

11、缺乏全方位金融规划,却始终想要取得金融权衡的高度匹配,那么只会有一个效果,那就是这个产业的推动力量不足。推动力不足就容易形成僵化和懈怠,市场经济下懈怠和僵化就是最大的体制弊病,这是当下金融困局的原罪!

12、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参照来衡量我们的整体金融效率和水平?是以西方市场化理论来支撑?还是以中国实践反馈为基础?从表面上论证应该是以中国市场化经济实践反馈为基础才对,但事实上我们当下的金融行业环境缺失了行业标准成熟的推动力,越来越多的现象表面这些行业本身的发展逻辑已经很难带动质量化发展,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自我封闭圈子和沾沾自喜的成绩论实际上很难推动行业高水平发展!

13、但是以西方资本那套成熟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实践似乎也不合理,东施效颦肯定是会带来很多内容上适应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到西方资本那套带价值渗透的逻辑就决不能照搬。

14、那么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逻辑来指引中国金融产业形成优质生存和发展环境呢?

15、三、对比、引进、竞争、促进——金融环境改造的系统工程

16、事物发展的自身逻辑认知需要透过外部世界来衡量,那是因为在人类思考的范畴内自我意识必然会有很大的局限,因而想要推动事物的良性发展就需要把它置身于一个相互博弈和碰撞纠偏的环境中,在权衡利弊和打破局限的思考里形成良性循环,唯一的办法就是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且各自表述的世界里!

17、我们一直都在追寻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表述,和西方资本的表达一样可以体现自身市场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似乎总是迷失在经验主义和借鉴主义的反复纠缠中,似乎很难穿透自身把持还是外部影响,这对于一个独立大国的经济思考来说是不合适的。

18、对比确实有必要,但需要独立思考的对比才是金融进步的前提条件,完全鄙视西方资本逻辑和全盘西化都是不可接受的,需要抬高我们的逻辑聚焦,从高度上认知金融资本的本质。如今中国金融业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建设体系和内容,而是如何在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求下抬升质量和效率。我们需要认可在这一点上西方资本做得优秀的地方,他们善用资本的规则间接烘托金融优势,形成一整套完整且成熟的应用功效。因此我们看到在循环质量和效率抬高上,西方用得是体系呈现,而我们却似乎总是沉迷在单点突破上,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金融资源作用都被反复消耗在单点呈现上了,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

19、在对比下我们的金融现状和西方的差距实际上是比较大的,这是客观事实!金融水平存在短板既然是事实,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成了当务之急!

20、金融发展环境的改变绝非像引进生产线和学习生产技术那样简单,它需要在非常复杂的现市场基础上引入第三方标准来对冲和抬升产业生态,在此之前需要在宏观管控尺度上有一个制度性的统筹安排:这就是中国金融开放定位的历史使命!

21、而在开放作用上有两个层次的逻辑,一个是引进外部资本参与共建中国市场经济,提升金融利用效能;其二在于引进第三方标准,增加市场竞争方,以外部力量推动现存金融体制的改善进步!

22、当前的中国金融环境仍然有非常多的弊端,除了上述的僵化和冗余要素影响之外,在金融市场渠道建设上也有很多阻碍,我们的体制不像西方资本那样灵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风控标准过于拘谨,在自我评定逻辑下这种担忧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无法知道现状金融到底可以承受什么样的底线!但是如果引进外部金融资本参与之后,在产业层面激烈竞争产生的压实效果,会一定程度上被动抬升金融面对环境的应对能力,这一点也是对当下市场环境改进不容忽视的点!

23、整个中国金融环境需要重新梳理,以全方位开放为切入窗口带动行业标准提高,这是用外部水平倒逼中国金融改革驱动,同时在优化市场生态方面由于外资进入带来的强力竞争会改善过去多年懈怠僵化的弊病。这是一个周期性系统工程,需要在阶段节奏和宏观统筹两个层次上同步协调推进。

24、四、需要金融开放更需要金融稳定

25、从最近这两年中国金融开放的节奏和力度来看,是非常坚定且逐步深入的。现在外国资本准入已经几乎没有存在什么特殊的体制障碍了,独资或者合资控股都已经落地了,摩根大通、花旗、渣打、汇丰、桥水等一大批金融机构都在借机布局中国市场,未来会有更多的成熟金融力量在中国落地生根的!

26、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国金融机构长期缺乏有效竞争对手的局面已经开始被打破了,这是好事情!但是另一个方面的争议一直都处在辩证的另一端:那就是如果全方位金融开放的挤压没有带来相互促进,反而让中国金融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那就得不偿失了!

27、这种担忧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都知道尽管资本本身逐利是天性,但是在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我们也深刻体会了类似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寡头在世界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能力,运作资本的人本身是带有态度的,如何管控这些资本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不至于彻底颠覆和破坏中国市场基础生态的稳定,这本身也是非常考验开放智慧的。

28、既需要维护资本准入的活力帮助中国经济运作,同时又需要在监管秩序上下功夫维护市场稳定,这就要求监管层面在监管艺术上不断提高水平,类似之前中国自身资本管制的一管就死一松就乱的情况,绝不能在未来继续下去了,包括法律、细则、实际执行效率、市场体制框架等方向上的内容都必须提高效率,否则一旦在底线上被突破,那么无论是内外资的效率和功能都会被削弱!

29、过去我们以有限管控的方式适度压着金融开放节奏,但如今这个全方位开放的年代,如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才是最重要的!金融业的不可控性是相当高的,不同资本运作逻辑相互交织和演化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需要利用规则底线约束好彼此,只有稳定且具备表述竞争的环境才能烘托出金融产业的价值!

30、我们需要开放,也需要稳定,这对于一个过去难承进步的金融市场环境可能非常艰难,但如果我们能够确实维护好底线,开放上限,市场化竞争带动下的资本金融自然会自证逻辑的!

31、五、把握时代需求下的中国金融促进

32、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需要在时空的演化下来展示进化或者进步,汇聚这些成果才是整体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就算是在经济领域中相对复杂的金融产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33、中国金融业确实已经到了必须要接受新的历史使命的时刻,如果还是像之前一样故步自封,自我阐释自我评定,没有一个明确的参照和标准,绝不可能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向上发展的目标。

34、因此金融阶段性开放已经开始走向全方位开放了,这既是中国金融改革自身桎梏追逐进步的上进心,同时也开放面对世界包容和接受外部竞争的自信心!

35、我们应当认识到21世纪的经济未来或许会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国经济的压力并不会小,理解金融产业对于撑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抬升水平刻不容缓!

36、改革开放是非常考验智慧的一种经济运作手段,因为中国人一直都在以一种进步历史大局观在审视自我和观察世界。不同于在当下这个西方逐步争议全球化的年代表述,我们在以另外一种智慧应对挑战,如果我们在包容和竞争的塑造中找到窥见未来世界经济的机遇,我们为什么说不呢?

37、尝试理解全方位金融开放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不仅是在引进外资上开放力度,同时我们也需要在自身改革和市场生态塑造重新定义,只有这样的良性尺度开放才能够真正让中国金融产业受益,让中国经济受益,让世界受益!

三、世界金融中心都有哪国哪市

1、世界四大金融中心分别是纽约、伦敦、香港和新加坡。

2、纽约市曼哈顿的华尔街是金融的代名词,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有全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交易市场和保险中心,香港和新加坡是亚洲金融的中心。

四、世界上位于我国的金融中心是谁

香港,作为我国两个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地区之一,同时享受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快速发展上面的加成和社会主义的帮扶,经济发展稳居全球第三也并不奇怪,毕竟博采众长。香港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都选择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总部设立在香港,例如汇丰银行的总部。在2005年之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越来越大,香港凭借其独特的政策优势成长为了世界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离岸金融市场,对于世界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说这个城市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7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高达1438万亿元。截至2017年底,上海拥有各类吃牌金融机构1537家,单是上海金融业一年的增加值,就占了GDP的17%。从这些数据足够看出上海的经济发达和发展速度之快。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以及全球贸易吞吐量最大的海港,能够作为全国第一的金融中心自然是名不虚传。在上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陆家嘴金融区了,作为全国顶级的金融中心,它也最能够代表上海的金融实力。

北京,虽然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是他就像一个全科全能的大学霸,不但政治满分,经济上也没落下。我们的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农工建,人寿人保,国开中金等等总行,这些都是和中国经济命脉息息相关的公司,它们无不扎根北京。比起上海,虽然没有上海那样数量庞大的交易市场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得益于中国权力和社会中心的加成,北京的金融体量庞大,投资基金活跃,人才素质优越,也是坐稳了中国第三大金融中心的交椅。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改革开放的歌曲时至今日依然被诸多人传唱。正是这个决定,才有了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作为后起之秀,深圳展现出了惊人的活力,截至2017年3月,有174家金融公司总部设立在深圳,其中不乏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著名企业,同时,深交所作为并列上交所的证券交易市场也同样设立在深圳。深圳的金融机构总数占到全省的80%。

五、四大金融支柱排名

中国四大金融支柱排名分别是:银行、信托、保险、证券。

截至2020年四大金融业支柱数据,从业家数和总资产额排名具体数据如下:

银行:约4500多家,总资产约280万亿;

信托:约68家,总资产约22万亿;

保险:约200多家,总资产约20万亿;

证券:约130多家,总资产7.8万亿。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为什么说金融体量大和体量大的产业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金融资讯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467号-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