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积金比例 生于98年属虎男生在2023年生旺颜色(生于98年农历8月虎男命运如何)

生于98年属虎男生在2023年生旺颜色(生于98年农历8月虎男命运如何)

公积金比例 2024-01-23 09:24:09 669 金融资讯网

编辑搜索地图

金融职业平台

生于98年属虎男生在2023年生旺颜色(生于98年农历8月虎男命运如何)

我是上海top2大学的本科生,今年大四。我还没有找到工作。

今天刚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半天找不到工作。看到这个问题,我搜了去年以来所有的朋友圈,相册,笔记。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不找工作的时候,我的心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01

第一阶段:“自信期”

八九月份的校招季开始的时候,我正处于自信的阶段。当时我对未来工作的目标是:一份我可以为之努力的工作。

其实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不一定是我们口中整天打游戏的失败者。在我看来,很多人都是一群缺乏定位,对自己盲目自信的人。

在我自信的阶段,我可以总结以下原因:

1.沉浸在校园的成就中。

2.我不了解我申请的公司的需求。

3,太理想看不上未来的工作。

1.沉浸在校园的成就中

以我为例。大学四年,我最痴迷公益,发起了四五个公益项目。举一个例子。

在大学里,我们每学期招收100人给盲童录有声读物。为了提高音质,我去学校开房,然后去两个基金会筹钱,最后自己建了录音棚。

后来为了给盲童买MP3有声书,我就到处去募捐,每年为这个项目募捐近8万元。

那时候,我很幼稚。我以为如果我有社会责任感,企业肯定会接受我,因为即使我在企业里抄袭了我大学时的做法,对企业的公众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当我开始进入“怀疑期”的时候,我发现大学里做的很多事情,在别人眼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重要。

在很多不感兴趣的人看来,我上面写的只是一段“校园活动经历”。

2.我不了解我申请的企业的需求。

在校招季,最先找到工作的人大多是很早就决定自己想做什么的人。

一开始就决定好自己想去什么行业,之后的每一次实习、比赛、经历都与行业或工作属性有关。

而我这样的人,属于一直没想清楚自己要去哪里的人。

我整个大学做了四次实习,但是每次实习的理由基本都是“这个很有意思,我们去试试吧”,所以我的实习经历包括制造业,公益,互联网,教育。

所以我相信,如果我当时拿到简历,HR会觉得很郁闷。“这小子想干什么?”

当然,之前行业经验的选择只是企业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比如我有个同学,一开始就决定以后做HR,所以每次实习都是HR相关的。

和我一样,我也尝试过运营,数据,市场。如果我的简历被HR拿到了,估计他还是会说“这小子想干嘛?”

自信期的部分原因是不了解企业的需求,所以当时觉得自己很厉害,什么都懂,什么都试。

3.对未来的工作过于理想化

这点被很多人诟病,有时候名校毕业生也很挑剔…

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由于我们太过理想化,被很多人教导“第一份工作特别重要”,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只需选择是否应聘),就像我前面说的:我希望找到一份会努力一辈子的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在秋季招聘最热闹,大量公司职位释放的时候,我们放弃投递一些公司的理由其实是相当可笑的。

“我不想一辈子卖奶粉!”“我不想一辈子卖啤酒!”“我觉得这个公司好低啊!”“他们甚至把招聘页面做得很烂,里面的人肯定不努力。我不想去!”

其实对于《高贵冷艳》的名生来说,选择和放弃的原因就像上面这么简单…

编辑搜索地图

采访

02

第二阶段:“光明期”

自信期过后,进入光明期阶段。这个时候一般就是投资几家公司,然后等待和准备笔试面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仅有自信的成分,还有某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即使失败了,机会还是很多的。

而对于我来说,造成轻规律心理的原因也有以下三点:

1.小目标带来的未来幻想。

2.其他事务带来的成就感。

3.大量机会带来的舒适感。

1.小目标带来的未来幻想

记得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在上海,所以高考前就开始填志愿了。

当一圈人决定了自己的意愿,紧张的高考备考气氛才得以缓解:“你去哪?”“我填了同济。”“尔同济挺好的,但是我不喜欢工科,也不喜欢理论。我还是想在金融大学学经济学。”

高考志愿带来的心理预期,给人一种未来已定的感觉。

找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你打算去什么行业?”“我想去制造业。”“哇,你不一样了。你为什么不去除掉它?”"……"

同样,对未来的憧憬开始占据之前的情绪。

但是找工作不是填志愿。不管以后发生什么,大家都要做好同样的准备,好好学习,看书,刷题。

而找工作时不同职业目标的人,所需要的准备也是不同的,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点。

2. 其他事务带来的充实感

即便在大四,想找工作的每个人还是会有不同的事,如果之前交流学习过,那么还要补上之前的课程学分,如果手上还有学生项目或者社团组织,那么还会有各种琐事。

大多数的时候,校园里的事不会和找工作冲突,但至少让学生们忙起来,我们心中想着的就是:“明天还有一个作业没交”“后天就是答辩DDL了”,以及“某某公司开始招聘了”,这时,

我们常会觉得这些事的紧迫程度,也差不多。

当然,有时候活动还是会和笔试面试冲突的。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

“喂?是xxx吗?这里是xxx,能否下周三来xxx进行笔试?”

“不好意思,下周三那个时候我要给别人做一个讲座,上个月就答应好了的”

于是,就这样错过了一个企业。

当然,前两天听到一个同学的故事,他接到HR电话时说的是…“对不起我没时间我要吃饭,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你说吧…”中午聊完,下午又一通电话,于是第二天就签约了…

3. 大量机会带来的安逸感

在校招最热闹的时候,有数不尽的公司。如果你上应届生网站,上面会有一排红红的企业招聘通知(红红的代表hot,一般名校生对自己的预期比较高,我们通常只看红的…)。

同样的,班级辅导员特别负责,每天会邮件我们第二天的宣讲会信息,基本每天都会抉择到底去哪场宣讲会。

看到有这么多的企业,任何人都有一种“这么多公司还没人要我怎么可能?”的想法。

而对于名校生,可能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较高定位,我当时的典型思想是这样的:全世界最好的学校有多少,200所差不多吧…如果我能进前200的高校,那进前200的企业没啥问题吧?退几步来说,

进个500强也没问题吧。

上面的想法可能有点极端,但是我相信名校生在充满自信时候,或多或少心理深层都会有这样的感想。

当然,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

1、虽然企业很多,但是细分到你的那几个目标行业,实际上也没多少,而如果你只看龙头企业,那每个行业就三四家。

2、虽然500强看着很多,但是非常多的企业是不面向应届生招募的。

所以,还是太年轻了…

编辑 搜图

面试

03

第三阶段:「疑惑期」

在结束了第一波的招聘之后,我便开始进入了疑惑期。其实疑惑期或多或少占据了整个校招季,只不过在之前自信和淡定的心理占据了更多部分。

而在寒假,基本没有职位放出时,闲下来的我们便会开始疑惑。

寒假的时候,我问同学:

“为什么身边这么多人都有工作了而我没有?”

“但是如果把他们的工作给你,你要吗?”

我想了想,嗯没错,多数我是不要的,可是话说回来,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工作呢?

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一直在疑惑这个问题,主要疑惑的点分为以下:

1、是否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2、是否要全职做公益?

3、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1. 是否要从事本专业工作?

我本科是通信工程,成绩不好,在班级也只有后30%。而实际上,很多对未来疑虑的人大多是不够喜欢,或是不够擅长本专业的人。

我并不认为在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相反,我认为在大学,仅仅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远超过初中高中的总和的。

只是我并不认为自己的长处在技术研究,而且我也很难想象自己会去成为做一名工程师。

大概在大二时就意识到了,自己并不希望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于是我不停的在寻找自己喜欢做什么。

我觉得自己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看着一个活动从无到有的产生,喜欢看到自己带着一个团队越来越壮大,也喜欢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后来接触了很多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基本都是大白话“找你喜欢又擅长的事业”。这一点在很多朋友的回复中也得到,不过我想说的是,在一次听优酷的总裁魏明老师的讲座中,他提到了一点:要小心那些你虽然擅长,

但是没有那么喜欢的职业,这可能是一个陷阱。

2.是否要全职做公益?

从大一开始我就开始了公益活动。可能和很多有些“水”的志愿支教不同,我和我的朋友们有些把公益看作小半份事业,正如1.1中的例子提到的,不再多举例子了。

曾经我以为毕业了全职做公益,马上开始为社会奉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样会有诸多的考量,我的一位同学,一天晚上我们散步回寝室时,他感慨道:如果他家里有个一两百万的存款,他一定会选择做公益,但是他必须要考虑到赚钱养家的事。

薪资确实是组织很多人做公益的一个原因,而我后来没有选择公益行业的原因确实另外一个。

有一次,我和一位基金会的项目主管聊天,还算深刻的聊到了将公益作为职业的问题。那位姐姐很认真的和我说了很多,大体归结于两点:

商业也是公益,你解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只要你同样拥有不坏的良心,你依旧在造福着社会。

对年轻人而言,公益行业并不是个人成长最快的,尤其对于名校生而言,在其他行业去快速成长,最后返回来做公益也是不错的选择。

于是,我感觉自己不会再将“毕业就做公益”作为职业的计划,就这样的转变,让我陷入了更大的疑惑。

3. 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现在社会似乎互联行和创业才是潮流,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直刷知乎看36Kr的学生们来说,觉得仿佛一个创业型的企业才是年轻人最佳的归宿:有效率的团队,个人的快速成长,良好的大环境氛围,

直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确实也有很多人这样建议我。

有一次,在和一位投资人吃饭时。她说了很多,我精简一点:在做职业选择时,找准方向最重要,如果整个大方向和社会方向一致,剩下的就是个人性格和特质的匹配了。

然而,身边也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一位私交很好的NGO前辈,她常跟我说这个或者那个创业团队,看着A轮B轮一帆风顺,但是根本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而我自己在前往一家互联网创业企业实习过后(B轮,100+人),也意识一点:对于我们而言,创业型团队确实可以让你快速成长,但是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你的小环境两年三年毫无进展,不温不火,而且,

当你走出这个团队后,向外界证明自己能力的办法并不像大企业那么多。

(声明:抱歉,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仍然在思索中,所以上述文字一定会有不妥当思考不周的地方,请读者见谅。)

因为疑惑期的思考比较多,所以这一阶段写的多了些。

如果说要总结这一阶段的话,我觉得一位朋友的留言特别得点:听过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而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故事,想和所有年长的前辈们说:

有一次,我和一位画廊老板聊天时,说到了职业选择的问题,她和我说“我不会建议你去选择任何的行业或者工作,因为你现在还小,对社会没有太大的认识,我们说的话会很大的影响你们的判断,

所以希望你们还是自己决定。”

所以,如果大家身边,有即将做职业选择的年轻人,希望大家给他们建议的时候,偶尔能想起来,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那些对社会无甚所知的人造成巨大的影响。

金融资讯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467号-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