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货币换算 恒生指数医药(恒生医疗基金怎么样)

恒生指数医药(恒生医疗基金怎么样)

货币换算 2024-03-11 22:56:41 575 金融资讯网

恒生指数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

010-35万恒生科技今年的跌幅已超过去年全年。历史上没有一个主流的资本市场,它已经存在了四年半多。

恒生指数医药(恒生医疗基金怎么样)

归根结底,市场缺钱!谁来支撑股价是现阶段最直接的话题。

在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背景下,场外资金没有进入市场,企业丰富的港股选择大型企业回购自己。在香港股市中最有分量的汇丰控股和腾讯几乎每天都在回购股票。Wind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

港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金额分别为1048.30亿港元和1259.35亿港元,均为往年的数倍。其中,腾讯控股是推动港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再创新高的重要力量。

腾讯控股2023年回购总额达484.29亿港元,占港股市场回购总额的38.46%。

美股持续上涨,尤其是纳斯达克科技指数,这一切都是因为最近英伟达产品的诱惑。英伟达在2023年上涨了两倍多,投资者仍在推高该公司的股价,这一事实证明市场对其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的需求仍然很高。

根据收集的数据,NVIDIA第三季度的收入增长了206%,预计第四季度将增长232%。

一夜之间,外国券商Truist将英伟达的目标价从674美元上调至691美元。在此之前,NVIDIA周一推出了三款带有额外组件的新桌面cg动画产品,这将使用户能够在个人电脑上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

英伟达(NVIDIA)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周二在接受采访时重申了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预测,称鉴于对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需求仍然强劲,英伟达相信公司可以在2025年继续增长。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发现,美国科技企业的市值更大,而且他们普遍依靠科技创新成果。港股的大盘股科技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系列,一般都是由商业模式驱动的。恒生科技指数拖累了整个港股,这降低了企业的吸引力。

这是港股连续四年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的“恒生科技指数”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反而成了港股的鸡肋。

未来香港可能只有“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偏离恒生指数,2024年过去7个交易日的表现已经非常明显。

创新药出海的规模越来越大。2024年,许多公司的投资回报率相当高。光大证券指出,CXO外需总体稳定。由于海外创新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宏观因子生物医药科技股在投融资中表现出CXO表现”的传导路径更快。

2023年第三季度海外融资回暖带动海外CRO订单指标改善。

近期,跨国药企频繁并购引发市场关注。从2023年12月26日到2024年1月9日,在短短15天内,全球医药市场至少发生了四起并购交易,涉及阿斯利康、诺华、默克和强生等全球领先制药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多次出现在M&A榜单上。业内普遍认为,这表明R&D中国本土药企的实力已得到国际认可。同时,这也可能改变当地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

兴业证券1月5日研报称,创新和国际化将打开医药生物行业的增长空间。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进展和数据读取,以及后续海外授权合作值得持续跟踪;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创新药重磅产品可期。

具备“硬科技”实力的医疗器械将进一步打开海外高端医疗市场,原料药、制剂、低耗及核心零部件出口和新订单开发有望加速;海外创新的前沿领域也值得关注。减肥、AD等新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也为中国创新产业链带来新的商业增量。展望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创新国际化”发展有望上升到新高度,行业增长主线不变。

1月9日,Lencainide获得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批准进入中国,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根据蔡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消息,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来卡胺的国内价格为每瓶2508元。

每年的治疗费用约为18万元人民币。

平安证券建议从影像诊断、外周血诊断和治疗药物三条主线把握AD领域的投资机会:1)基于A和Tau蛋白的PET检测已成为AD诊断的主流手段,具有放射性核素药物特有的高壁垒。

建议关注对应的PET研发商龙头东诚制药、中国通富(01763)、布局AI诊断软件的北陆药业;2)外周血标志物检测技术日趋成熟,有望与影像诊断形成有力互补。

建议关注AD外周血检测领域的代表性企业金域医学、华大基因等。3)包括A和改良药物在内的各种新靶点有望创造AD治疗的新格局。

建议关注恒瑞医药、先声药业(02096)及相关药企京新药业。中信建投研报看好提前布局的国内医药公司和综合实力较强的上游CDMO公司,包括姚明系。

昨天,《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医保谈判是与企业的谈判,绝不是“价格越低越好”的随意讨价还价,而是为参保人争取最大利益,为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低降幅让创新药得以进入医保。

这也是为了被保险人的最大利益,并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市场了解到,未来,创新药集采的“抄底”模式有望减弱。

免责声明:文章仅供股民讨论,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未持有上述任何港股。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金融资讯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467号-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