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货币换算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计划)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计划)

货币换算 2024-03-07 15:13:40 312 金融资讯网

8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和重要任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计划)

“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

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这是《规划》提出的一个总体目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目标需要在国际国内格局的背景下考虑。随着双循环发展模式的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被赋予新的内涵。

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正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轻舞在发布会上表示,“十五”期间,上海将围绕《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措施,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方向加速推进。

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

金融开放一直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背景。近年来,上海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比如,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率先实施便利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国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移等创新举措;加快金融市场开放,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外资金融机构聚集,

“第一批”和“第一家庭”示范效应明显。

如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金融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加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关键,这也是下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强大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冯表示,当前“双循环”发展格局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资源的分配,

特别是金融资源的配置需要从国际产品业务的实施和国际制度生态圈的打造两个方面来推动,从而促进全球资本在金融市场的有效配置。

为提升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规划》明确提出,要不断强化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推进人民币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发展离岸人民币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境外融资服务,完善跨境金融管理体系,提升全球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

具体而言,在推进人民币自由使用方面,据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介绍,十五期间,央行上海总部将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主体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点突破。

比如,坚持市场驱动,以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宗商品和境外承包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部分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培养市场主体的人民币结算习惯。

同时,孙辉表示,央行上海总部还将优化政策环境,更好地推广“本币先行”的理念。

比如,完善制度,形成规则明确、规定规范、体系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体系,推动落实“外汇能做的,人民币也能做,而且更方便”。

在提升全球资产管理能力方面,《规划》表示将丰富资产管理行业主体;重点发展基金登记、估值核算、基金评价、货币经纪、咨询信息等服务机构;加强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增加权益类产品发行,丰富固定收益类产品种类。

对此,上海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谢东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上海资产管理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上海各类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1/4,其中保险资产管理和公募基金规模占全国30%以上。

上海资产管理领域具有资产管理机构多、大类资产齐全、交易市场完备、国际化程度高、产品和服务创新性强、金融科技含量高等特点。

“下一步,上海将着力完善多元化资产管理体系,创新更多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资产管理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努力加强资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资产管理发展环境。”谢东强调说。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为“十四五”期间金融开放的目标设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明确到2025年,上海市场境外投资者持有债券的比例将达到5%左右。

“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约7000亿元,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接受度和影响力。

完善金融“市场化”机制

除了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方面,完善金融“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资金供给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一直以来,上海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7.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91.3%。

实体经济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在此基础上,《规划》还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诸多措施。比如,支持多元化金融市场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板建设和注册制改革试点,借助资本市场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快发展。

据悉,截至2021年8月20日,上海共有上市公司372家,其中科技创新板公司49家,创业板公司62家。此外,新三板公司553家。融资方面,今年沪市新上市IPO公司31家。

涉案金额307亿元;今年1-7月,上海企业股权再融资达306亿元。

未来,在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方面,上海证监局局长、上海稽查局局长程表示,上海证监局将继续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增加发行融资的数量和规模。

更加注重优化拟上市企业的质量和结构,通过加强监管和执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具体而言,成表示,一方面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的作用,即更多利用资本市场的“好钢”支持上海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按照“零容忍”的要求,依法严惩发行融资过程中欺诈发行、中介机构失职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在融资过程中,投融资双方都能做到合法合规、准确高效。对接,

确保市场上宝贵有限的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急需的领域。

提升金融科技的全球竞争力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金融科技一直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快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在最新的GFCI金融科技特别排名中,上海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纽约。

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规划》可以看出,上海将在“十五”期间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的全球竞争力。具体来说,

《规划》明确了四条指导方针:一是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研究和应用;第二,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聚集;第三,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创新;第四,营造良好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

在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方面,上海银保监局副局长刘奇表示,将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充分发挥银行保险业的资金、人才、风控优势,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

更好地满足科技企业对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需求,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努力打造支持科技自立的金融生态圈。

交通银行研究中心报告称,预计未来金融科技将加速向信贷、保险、证券、资产管理等领域渗透,并逐步从线上向线下场景渗透,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更多传统业务场景和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大数据技术将可为金融从业者提供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支撑;人工智能将通过机器学习、生物识别等技术,

为金融业提供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等场景应用;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将实现金融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并实现运维自动化,大大降低使用成本。按照《规划》 目标,

预计到2021年上海将集聚50家左右的金融科技龙头企业。

来源:第一财经

金融资讯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467号-58